很多人都去过大仙峰,节假日都会去大仙峰,每年的那场雪,都能去大仙峰。因为那是大田最高峰,有不一样的风景在等你,有不一样的心情在等你。
去了那么多次大仙峰,你真的了解她么。大仙峰为何叫大仙大仙峰?真有大仙么?
大仙峰,海拔1553.46米,被称为小武夷。距县城三十华里。山顶耸双峰,山高水更高,水从山顶狭谷款款而下。
半山腰的佛刹,即:“崇圣岩”。有名士曰,“峰号大仙,仙踪人觅;岩名崇圣,圣绩佛留”。只因为山间有祥云覆盖、紫气缭凝,或云低山腰、峰耸云霄,故大学士张瑞图曾书题“云盖山”宝字。
一起来和我聊聊记忆深刻的故事!
又有名人赠云:“佛即仙,仙亦即佛;云盖山,山远盖云”,至诚至理至美之言。天宝物华,自然景象。没有亲临其境,不到实境不知它的妙处。
大仙峰景胜名迹繁多,如西侧有石田多处,如仙人犁成如松土,行行可数,蹄迹犹存;又有酒勺池,化台石,石鼓,石钟;石上镌刻宋嘉定辛卯年号,系崔氏、徐氏、力氏坐化台,故称三宗祖师。
有诗赞曰:“仙来云作盖,佛化石为台”。
更有岩崖峭壁石屏,亦为奇景。境内多产药材、名茶、香薷、素心兰、人面竹,以及名花异果之类,不尽其计,俱足雅观。
崇圣岩自南宋隆兴二年建岩于此,经元、明、清、民国、有千余年历史。其间几经废兴、扩大、修饰、添置,至民国年间,全岩佛像、雕漆、粉饰彩画、黏灰、砌石、饰景,处处完整,极为美观。
当时,全岩可分三叠:下进临岩门,顶立巨匾“大仙峰”金字;门内围墙,下造玉儿花园,牡丹芍药,兰馨柱馥;正中筑大石阶,顶造亭盖,阶左建“闻钟楼”,阶右建“传体轩”。有文人楹联佳作点缀其中。
由阶登上,即中进大岩庭。庭左连东大楼,庭右接西大阁,俱为高层建筑;庭中内间,两边筑二大石阶,每阶有三十多级,两阶中间再成一方庭,梯旁又有二方塘,左日“养鱼池”,右刻“放生池”。
信足登阶而上,岩廊宽敞,彩栏护腰,远望四境,尽收眼底;堂前开三大门,正中门顶挂“崇圣岩”金字匾;登堂入室上悬“云盖山”大金牌;整岩堂朱红漆绿,绣凤雕龙,名士诗画,文人佳作,宏伟壮观,秀彩夺目。世传有名荣标者,从师张学士,一度曾大毁岩寺,至大仙峰岩,见牌“云盖山”三大字,乃张师亲笔题额,见字如面师,就不敢废岩,故崇圣岩能流芳至今。
三进,即大殿堂,拱斗捧梁,前殿祀陈刘黄、法主帝君、弥勒诸佛,中殿立镇定真宗祖师,正殿奉三宗正副真身,左殿堂祀释迦佛,右殿堂立达摩祖,隔左二厢供迦兰观音,隔右二庙享文魁檀越,壁立金刚罗汉。
整座岩堂,宛若仙境。
方丈庭院,宏开二十厅,百余房室,东西两大层楼。东楼名“引月”,又曰“崇正阁”;西楼名“栖云”,亦日“云珍楼”,皆楼廊畅达。
推窗可观千里外,远望似在九霄中。
崇圣岩至今,住僧之修炼的,历经四十多代。门众盛多,多时,僧徒达叁百貳拾多人,代有高僧出,通情达释,精工翰墨,博文诗赋。“佛崇圣教通儒释,云盖仙峰路接天”进士叶文峰惠联云:“何可大仙无酒友;也知崇圣有诗禅。”苏允甫曰“越却众因无未了;持将真果证如来”。亦曰:“大仙峰下有山僧,名选佛场占首登;座上瑜珈多慧果,来参菩萨妙心灯。”
云精明者勉高僧者曰:“当应仕途,扳登榜列”。曰:“既出家不以名誉混也。”
不幸,1959年春,岩顶崩塌,掩及岩堂,仅存东楼一角、岩大门整座。1960年又改作畜牧场,全岩成为废墟。幸至上世纪末,逢好光景得以修复。
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。大仙峰,真有大仙。 |